臺灣北部沿海地帶的原漢互動記憶之口述調查

--

本文刊於《南島研究學報》第8卷第二期(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頁39–55。

清治時期,位於臺灣北海岸馬賽族(Basai)的金包里社、大雞籠社與三貂社,與歷史上生活於東海岸的阿美族、噶瑪蘭族關係密切。除了有相近的祖源地傳說、跨島遷徙傳說之外,也以東臺灣海域作為部落之間貿易、交流的航行船道。目前研究大多以清代漢人土地開墾制度下出現的地契、文書,進行部落社會變遷及地權變化的研究,鮮少關注到三貂社、金包里社與大雞籠社位於台灣東北海岸的淺海水域之傳統漁場領域,在原漢族群互動方面的水域關係和記憶。根據筆者的訪問,今日在東北海岸地區仍有一些漢人及平埔族原住民後裔的耆老,仍能傳述地方上昔日的族群互動記憶,甚至存在過往族群雙方在沿岸和淺海地帶的水域界線有所記述,甚至留存不少海洋傳說。本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詮釋南島環境、族群歷史文化與海洋記憶之間的關係。並企圖指出,若能考慮納入「淺海地帶」這一處地理空間,理解為原漢人群接觸過程中一道更為動態的人群界線,那麼便能將沿海部落的海洋記憶、口述歷史裡的淺海水域,視為一處傳統生存的範圍,作為重新思考當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及歷史轉型正義等課題,在北臺灣淺海水域可能推展的討論面向。

全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JKGv7ulNp5rXxh1VxYusaC2YCK8r1vP/view?usp=sha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