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來世:論一種去全球化的「地域史時間」與「星球化實踐」

--

本文刊於《國家發展研究》第22卷第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23),頁111–140。

亞洲從 18 世紀以來即面臨歐美強權的介入,經歷現代化與全球 化的雙重影響之後,自 1990 年代起,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浮上檯面, 亞洲發展中國家更面臨各種國際環境保護條款的約束。晚近人類世 (Anthropocene)議題的出現,雖讓人們察覺到自身作為一種地質作 用力(geological force)以及星球(planetary)面臨氣候變遷的歷史性時刻,卻因為將人類處境化約為「全球一體」(one-worldism)的均質化邏輯,抹消了亞洲在區域發展上的權益與差異性。在此情況下,要 如何在人類世裡重新描繪亞洲面對到的全球化挑戰與星球化的難題? 本文藉由學者孫歌與陳光興等人對於「亞洲」的論述,連結到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提出的「地區化歐洲」 (provincializing Europe)與「地區化人類世」(provincialize the Anthropocene)的構想,並透過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與 許煜(Yuk Hui)等人對於地理、思維與技術多樣性的描述,指出「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不應是為了要重返「國族主義」(nationalism)、隱含排他性的「本土主義」(localism),而是朝向星球思維的契機。並進一步探究東亞地區的佛教系統中,具有跨地域特質的「輪迴」 (reincarnation)時間觀念,如何在「地區化人類世」之後的東亞地域,提供不同的時間觀與倫理實踐,回應當前東亞在面對星球史敘事的挑戰時,可能扭轉人類世隱含的末世論之思維、倫理與方向。

全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uWV9W_VQYjXJKAcmiTQNiCKXoy_otpu/view?usp=sha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