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河計畫」的史地感知學:走向北臺灣淺山現地的藝術— 展演、行動及其寫作實踐

--

本文刊於《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第16期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 2023.12),頁21–34。

筆者自 2017 年起進行的「斷頭河計劃」(The Beheaded Stream Art Project), 形式上含括了當代藝術展演、工作坊、現地行動展、講演策動、田野調查報告、學術 論文、非虛構書寫和研討會發表。一方面,以北臺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帶及地 域社群作為連結、調查與文化實踐的場域,以影像、製圖與通靈等方式,關注不同歷 史記憶及宇宙觀底下的非人之物;也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 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探索當代藝術計畫與不同領域的交匯之處。另一 方面,持續以多重的展示介面,將上述的各種形式,視為一種複合型的社會式展演, 同時也企圖突破既定的形式框架,展開藝術所能觸及的實踐場域,企圖弱化加諸在創 作者身上的當代生命權力 — — 視覺及作品中心主義的要求框限;另一方面,「斷頭河計 劃」持續通過各種形式的論述生產型態,關注「計劃型創作」(project-based art)中 行動、創作與研究實踐之間的關係。在此思考上,進一步對於「藝術式研究」(artistic research)、「藝術行動主義」(artivism)與「藝術家書寫」(artist writing)進行一系 列的思辨和試探。本文即以前述這三個部分為核心,對這項計畫在各個實踐環節進行 概述。

文章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LnIo6S-kV8y5M6cWmg2f090HMF-bV5n1/view?usp=sha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