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臺灣淺海地帶的漁場及社域空間:以淡水社、金包里社、大雞籠社、三貂社為中心

--

本文刊於《海洋文化學刊》第35期(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23.12) ,頁99-141。

屬於臺灣北海岸馬賽人(Basay)的金包里社、大雞籠社與三貂社,與歷史上 生活於東海岸的阿美族、噶瑪蘭族關係密切。除了有類似的祖源地、跨島遷徙傳 說,其使用的「馬賽語」為17世紀初葉臺灣東北部地區盛行的南島語言,也是區 域性的通用語言。從過去馬賽人的部落、村社所在的北臺灣沿海之地理位置而言, 馬賽人可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當中最北的人群之一,活 動範圍涵蓋今日的東海與西太平洋一帶。然而,過去的平埔研究及文史復振,皆 過度以陸域的部落範圍為主,筆者認為這受限於過去檔案史料的性質,皆以陸域 的土地拓墾及開發史為重心,鮮少有關原住民族在淺海水域的生存、生計活動與 水域衝突之記載。本文試圖透過現有的史料文獻指出,實際上原住民族在沿海地 帶的社域生存空間,往往涵蓋淺海水域與沿岸陸域;北臺灣沿岸的原住民部落, 在遭遇臨海土地流失的過程,實際上伴隨著淺海水域控制權的喪失。以此角度來 重新審思,當代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歷史轉型正義的未竟之處。

全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5NiEd-yGDCBAs0ScfW8cDH1fkfizlrHR/view?usp=sha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