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蕃の書画:非人類視野下的藝術及其不滿

本文刊於蔡昭儀主編、郭昭蘭召集,《水平的藝術史:藝術史編撰法在臺灣》(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3),頁292–341。 本文首先針對若干批評過去殖民者以「去人化」(dehumanization) 操作,將原住民視為「非」人的藝術史圖像與視覺批判論述,進行相關問 題的探討和異議;另一方面,也對過去藝術史論針對相關作品研究方法背 後隱含以「人」為中心的知識型提出反思。接著,以殖民初期一系列鮮少 被討論的「生蕃之書畫」(生蕃の書画)為案例,進行當時書畫藝術脈 絡與殖民歷史脈絡的檢視,指出其蘊藏的複雜脈絡與歷史張力,如何意外 地在人/非人、野蠻/文明、獸跡/書畫這兩端原本斷裂、對立的框架 中,形成脈絡銜接與交錯的現象,除了提供吾人窺探非人類中心視野在 「書畫」中的閃現,也能反向對以「人」為核心的藝術史編纂方法展開思 辨。最後,本文認為要將藝術判準和觀看作品的脈絡,進行某種認識論的 調整與換位,將殖民史中的「非人」,以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視角重新 「非人化」(non-humanization),承認其在歷史中作為「非人行動者」 (non-human actant, actor)的位置與能動性,才能從方法論層面,避免 重蹈人類中心思維的論述邏輯,也能置入「生蕃之書畫」在非人觀點及其 藝術史書寫中的位置。

生蕃の書画:非人類視野下的藝術及其不滿
生蕃の書画:非人類視野下的藝術及其不滿

東亞的來世:論一種去全球化的「地域史時間」與「星球化實踐」

本文刊於《國家發展研究》第22卷第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23),頁111–140。 亞洲從 18 世紀以來即面臨歐美強權的介入,經歷現代化與全球 化的雙重影響之後,自 1990 年代起,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浮上檯面, 亞洲發展中國家更面臨各種國際環境保護條款的約束。晚近人類世 (Anthropocene)議題的出現,雖讓人們察覺到自身作為一種地質作 用力(geological force)以及星球(planetary)面臨氣候變遷的歷史性時刻,卻因為將人類處境化約為「全球一體」(one-worldism)的均質化邏輯,抹消了亞洲在區域發展上的權益與差異性。在此情況下,要 如何在人類世裡重新描繪亞洲面對到的全球化挑戰與星球化的難題? 本文藉由學者孫歌與陳光興等人對於「亞洲」的論述,連結到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提出的「地區化歐洲」 (provincializing Europe)與「地區化人類世」(provincialize the Anthropocene)的構想,並透過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與 許煜(Yuk Hui)等人對於地理、思維與技術多樣性的描述,指出「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不應是為了要重返「國族主義」(nationalism)、隱含排他性的「本土主義」(localism),而是朝向星球思維的契機。並進一步探究東亞地區的佛教系統中,具有跨地域特質的「輪迴」 (reincarnation)時間觀念,如何在「地區化人類世」之後的東亞地域,提供不同的時間觀與倫理實踐,回應當前東亞在面對星球史敘事的挑戰時,可能扭轉人類世隱含的末世論之思維、倫理與方向。

東亞的來世:論一種去全球化的「地域史時間」與「星球化實踐」
東亞的來世:論一種去全球化的「地域史時間」與「星球化實踐」

論臺灣當代藝術實踐與展演中的群島思維

本文特別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亦刊於廖仁義主編,《創造的凝視》專書,頁88–107。 臺灣當代藝術實踐對於海洋和島嶼的感知與覺察,反映在眾多的藝術論述、創作與展演上。諸多從事研究、策展、創作實踐的學者、策展者及創作者們,在 2000 年之後的論述書寫及藝術實踐,分別以不同的取徑,關注到臺灣作為 一個島嶼,在環境、地理、歷史、族群層面上的複雜性與特異性。但目前的討論大多從 社會、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到相關案例的討論,而較少注意到地理環境和藝術的關聯 性。而相關的評論、文獻紀錄、展覽論述也散置在各處,鮮少有相關專文的探討。因此, 筆者藉由既有檔案文獻的蒐集與爬梳,回顧這批學者、策展者及創作者們的論述和書寫 (包含已經出版與未出版刊行的文本),展現出何種藝術觀念與海島、海洋之間的聯繫, 也以相關展覽和創作實踐為案例,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島嶼環境和文化主體位置之間的 關係。一方面,這類藝術創作與展演對於島嶼歷史、地理知識的靈活調度和運用,往往 提供人們另一種思索臺灣當前在國際政治處境中的開拓性視野。另一方面,從海洋的視 角,也藉此擺脫大陸性思維、中心/邊陲的二元地理架構,從而開啟某種關於群島的文 化政治構想,以及海洋式的連結網絡,提供臺灣當代藝術一種可能的文化實踐路徑。

論臺灣當代藝術實踐與展演中的群島思維
論臺灣當代藝術實踐與展演中的群島思維

清代至日治初期的馬武督社之研究

本文刊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 31期 ,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2022,55–100。 今日位於新竹縣關西鎮錦山里境內的馬武督部落,在清初時期仍然領有桃園龍潭區南緣、復興區東側至關西鎮東山里、東光里、錦山里、玉山里、金山里、橫山鄉北境等偌大的山林獵場。生活於淺山地帶的馬武督族人,隨著漢人進入沿山地區設隘拓墾,清帝國的「開山撫番」、日治初期的隘勇線推進政策,一直處在異族侵墾的前線,活動領域逐漸縮減。目前涉及馬武督一帶開發史的研究,大多是從清代邊區社會或日本山地拓殖的角度進行探討,或是以人類學的角度進行當代部落社會的人群互動或土地關係之討論。鮮少對馬武督社自清代至日治初期的歷史,進行專門而深入的整理與考察。因此,本文將盡可能的從史料、地圖、方志與相關研究文獻中,蒐羅有關馬武督地區的記述與描繪,再佐以2018至2021年筆者在部落進行耆老口述歷史的第一手資料為參照,對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文獻進行重新解讀與分析的工作。一方面,試圖從文獻與訪談中,拼湊出清代至日治初期馬武督社的傳統領域圖像;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考察部落與漢人墾區庄、不同時期政權的接觸當中所造成的領域退縮與歷史變遷,希冀勾勒出馬武督社在歷史中的身影。

清代至日治初期的馬武督社之研究
清代至日治初期的馬武督社之研究